黄山区耿城镇“五治促五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近年来,黄山区耿城镇坚持建立和完善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法治乡村建设体系,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政治引领,凝聚乡村治理“新合力”。抓基层、打基础是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该镇注重强化“党建+”建设,加强法治型党组织建设,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着力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引导党员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同心共向参与乡村治理,凝聚了乡村治理的新合力。全镇5个村“两委”班子29人,平均年龄41.1岁,5个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全部实现“一肩挑”,班子结构、年龄、学历等均整体实现了“三升三降”的优化提升要求,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自治强基,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力”。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该镇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村民自治方式,建立民建、民管、民享长效新机制;规范健全行政村“一体四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办事,激发群众参与服务的主体意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创新组建“李大姐帮帮团”,发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依托“一约四会”,积极倡导“民事民治、民事民办、民事民议”治理新模式,开展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对陈规陋习进行遏制,重点治理封建迷信、“黄赌毒”等,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力”。
法治保障,增强乡村治理“公信力”。法贯之于基层则基层兴,法严之于基层则基层稳。该镇强化网格化建设,建立镇、村、网格三级治理体系,共设置网格长5名,网格员31名,联户长113名;积极推进“一村一警”、“肩并肩”工作,夯实乡村治理的保障机制;以云广播、法治大舞台、法治广场、法治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充分发挥“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作用,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推动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同时为群众提供了来访接待、多元化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多项服务,实现矛盾纠纷调解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激励与约束并行,增强乡村治理“公信力”。2021年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35起,共办理信访件68件,其中化解陈年积案2件;调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共65起,涉及农民工800余人,帮助农民工讨回拖欠工资达4000多万元。全年未发生进京赴省信访或其他影响稳定事件。
德治固本,开足乡村治理“源动力”。道德教化既治心又治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该镇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注重榜样模范引领和文明实践培育;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8支,开展各类活动115场次。3年来共评选镇区十星级文明户、平安家庭示范户、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36户;评选镇区最美家庭成员、最美巾帼志愿者等荣誉称号30人;2021年平安家庭创建844户;逐渐形成人人讲道德、重修养、促和谐的社会氛围,提升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智治支撑,提升乡村治理“科技力”。智治是应形势需要,是社会治理的科技支撑,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该镇不断拓展科技实战应用,积极探索打造智能安防体系,打造“智慧乡村”,镇综治中心已接入云监控、雪亮工程等各类监控摄像头92个。以“民情可视、民意可知、民事可办”为目标,建好、用好、用活“腾讯为村”平台,通过电脑、手机端等平台,推动群众反映诉求由“线下”找组织向“线上”直接反映转变。全镇5个村“腾讯为村”平台共注册村民2396人,发帖32649篇。共发布书记公开信342封,“书记信箱”收信78封,回复率达100%;“腾讯为村”平台成为群众的“连心桥”,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升了乡村治理“科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