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八五”普法规划描绘新蓝图
2021年12月30日,中共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政府转发《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立足黄山特色,以创新创意的视角描绘“八五”普法新蓝图。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八五”普法首位,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民普法全过程、各环节,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黄山,为倾情倾力打造“五个之城”,加快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明确普法重点内容。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宪法、民法典、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党内法规。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组织开展民法典主题宣传。围绕黄山市生态文明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扫黑除恶、毒品预防、防治家庭暴力、预防校园欺凌、传染病防治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和地方性法规规章开展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促进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常态化, 使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重点抓好“关键少数”,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继续组织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月活动,持续举办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宪法晨读”、网上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分层分类开展法治教育,开展村(社区)“两委”干部法治培训,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媒体从业人员法治教育。加强文化旅游行业法治教育,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法治意识,维护行业从业人员和游客的合法权益。大力选树宣传崇法向善、坚守法治的模范人物,组织开展黄山市年度“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徽州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把法治元素融入黄山市重大文化建设、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推出特色法治文化体验线路,形成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以新安江法治文化带建设为代表的区域性法治文化集群。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打造黄山市法治宣传教育互动体验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徽州法律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宣传徽州代表性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加强对徽州典籍、文物的保护和整理,打造“徽风新韵”法治文化品牌,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充分利用“江淮普法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法下乡助春耕”“公益普法月月行”等活动,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艺团体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坚持党建引领与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纵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把徽州传统美德融入乡规民约的制定或修订, 深化“肩并肩”、“乡贤+”等特色做法,推广“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探索城乡社区治理新路径。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完善和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优化基层法律服务供给。深化依法治校、依法治企、行业依法治理和专项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
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明确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加强全市智慧普法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全市新媒体普法集群和矩阵。创新普法方法手段,促进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建设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