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三脉融法治 守正创新筑根基

发布日期:2025-08-28 09:31 信息来源:徽州区司法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近年来,徽州区立足深厚的徽文化底蕴与红色革命基因,探索“传统文脉筑基、红色血脉铸魂、法治文化赋能”融合路径,让法治精神在乡土大地扎根。

一、深挖传统法治智慧,让优秀文化“活”起来

徽文化中“和合”“守礼”等理念与现代法治精神高度契合。我们狠抓非遗传承、古建活化、民俗融合,激活传统法律文化。

非遗载体传法治。将法治元素融入国家级非遗徽州竹雕,制作“徽州竹刻法治文化尺”。借竹“生而有节”之质,刻制新时代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法治名言或“人生有尺、做人有度”等格言,辅以獬豸法兽与马头墙图案,“徽州非遗+法治”具象守护公平正义。

融合省级非遗砖雕技艺与法治故事,创作“徽州解忧”清水砖雕。以岩寺孙公桥“劝让亭”为原型,构建古今治理对话。砖雕中文峰塔象征“公正”,黄山松代表“治理韧性”,荷花寓意“和美治理”,九孔桥身与人物浮雕再现“息诉止争”智慧,渔灯刻“渔法同行”,桥下“平之如水”呼应古训。

古建遗迹话治理。活化利用“劝让亭”“奉府宪示禁碑”等古法治遗存,在民法典公园设置“古徽州法治故事”展廊。将“劝让亭”所蕴含的理念,融入呈坎“无忧茶室”的“三道茶调解法”:当事人先饮“静心茶”平气,再品“明理茶”沟通,终以“同心茶”和解,使传统“和”文化成为治理“润滑剂”。

民俗活动融普法。借力西溪南“鱼灯夜游会”等文旅场景,“法治导游”巡游发放“法律锦囊”,用徽方言讲解“相邻权”“继承权”等。结合节庆与“无忧茶室”案例,讲述“茶礼”与“法理”共生关系,让群众在烟火气中感受法治温度。

二、激活红色法治基因,让铁军精神“燃”起来

新四军铁军精神蕴含的纪律意识、为民情怀是红色法治文化的核心密码。我们以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为枢纽,构建“阵地+活动+资源”红色普法矩阵。

阵地融合筑根基。馆内皖浙赣支队安民布告、游击队“三不守则”(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侵害群众利益、不违背群众意愿)等,诠释“纪律严明”与“法治初心”一脉相承。在副官处旧址建立国安、反邪教、禁毒警示教育基地,铁军广场融入宪法宣传屏、法治标语牌,实现“红色游览+法治学习”沉浸体验。

品牌活动强渗透。打造“一切为了人民”主题活动,借新四军“军民共制法”故事解读“以人民为中心”法治理念。开展“宪法宣传周·铁军说宪法”,老战士后代讲述革命年代的“纪律与法律”。“童心向祖国”研学中,孩子情景剧演绎“游击队守法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资源联动扩影响。将纪念馆与丰乐河沿岸民法典主题公园、国家安全公园串联,形成“红色法治研学线”,将铁军精神转化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思想自觉。

三、构建融合发展格局,让法治建设“实”起来

推动法治文化融合,关键在机制,落点在实效。

全域布局织网络。建设民法典主题公园,串联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富山村、“解忧杂货铺”治理点、岩寺老街法治街区等节点,将红色遗址、古建遗存、现代阵地纳入“一河两岸”景观,形成“行走的法治文化长廊”。

多方协同聚合力。建立“司法局+文旅体局+乡镇+非遗传承人”协同机制。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发法治文创,联合呈坎镇深化“无忧茶室”调解品牌,联合岩寺镇展演“法治情景剧”,让专业力量与民间智慧同频共振。

成效转化促治理。“无忧茶室”“溪事茶舍”等绘就乡村善治“徽”图景;西溪南“鱼灯普法”覆盖群众超万人次;富山村依托“传统乡规+现代法治”,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实践印证,文化力量让法治建设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徽州区将持续深挖拓展、创新融合,焕发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光芒,永葆红色法治精神生机活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贡献“徽州经验”。